专题复习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简答题

综合 网编 2024-05-23 07:45 31 0

[核心知能]

_语文高考文言文模式_高考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技巧

[真题显能]

1.(2021·新高考Ⅰ)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

解析回答第一问,需联系上文“君恶闻其过……化为忠”的意思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需要联系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撰书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来进行理解。

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2.(2021·新高考Ⅱ)(文本见本专题第1讲“真题再做·疑难自查”T2)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根据“后赵王勒患之……求通使及互市”,可以概括出原因一: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根据“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可以概括出原因二:祖逖允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根据“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可以概括出原因三:祖逖禁止各将领侵犯后赵百姓。

答案(1)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2)祖逖默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3)祖逖禁止各将领侵犯后赵百姓。

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

1.是否知道审题应审哪些内容?()

2.是否能根据题目确定阅读区间?()

3.是否具备基本的解题思路?()

改进措施:

____

____

[精准提能]

[解题策略]

“四思量”答准主观概括题

1.事件概括与分析

(1)准确表述“事件”,不可过于抽象。所谓“事”,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传主的事迹通常采用“任职地点+行为、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很多时候必须将文中的关键词语“转译”为现代词语,要特别注意“转译”的准确性,因为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2.人物特点概括与分析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的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明确题干要求。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本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较贴切的词语,如严谨博学、待民宽厚、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宁多勿缺。

3.事理原因概括与分析

(1)厘清答题角度。应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原因很可能有多个,显隐、主次、直接间接;有时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

(2)在文中寻找原因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性文字,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将其转换为答案。

(3)要对原文进行提炼,不能简单摘录。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

4.观点态度概括与分析

记叙文需要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过程与结果;议论文需要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厘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并联系时代背景。

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意,明方向。认真审读题干,抓住问题的关键词,确保思维方向不偏离。

第二步:定范围,找信息。找准回答问题的文本范围,并锁定相关信息。

第三步:析要点,规范答。扣住问题的关键点,列举答案要点。可采用以下方法:

(1)核心组合法。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人物、事件,选摘原文的重要信息进行组合。

(2)句意(层意)提取法。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内涵要素,进行陈述或评价。

[典例示范]

(2021·山东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答:

___

___

___

第一步:审题意,明方向。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学问文章”“成就”“概括”。

第二步:定范围,找信息。

本题的相关信息为“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其重之也如此”。

第三步:析要点,规范答。

由“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可知,黄庭坚的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由“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可知,黄庭坚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由“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可知,黄庭坚在文章方面与苏轼齐名。

①诗歌取法于杜甫而不拘泥于杜诗;②擅长书法且自成一家;③文章与苏轼齐名。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是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讶,认为他会有快速的进步。熙宁初年,参加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苏轼曾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和简易的措施治理该县。当时查报盐户的户籍,其他县都争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因此不高兴,而该县的老百姓却得到安定。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逢母亲丧事。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不实之辞,让前任修史官都分别住在京城附近以备询问,摘出一千多条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没有将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蜀地的读书人都仰慕他并跟随他学习。他讲学时不知疲倦,凡经他指导、教授的读书人,写出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小隔阂,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心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责他对国家的灾祸感到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命令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拘泥于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其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其擅长作诗,四川和江西的士人将黄庭坚与苏轼相提并论,因此称他们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他瑰丽奇伟的文辞,在当世精妙绝伦;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可与古人相媲美”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