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基础

文化 网编 2023-10-29 14:13 110 0

1、孟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主要方面: 1、人性论 2、政治思想 3、教育思想,孟子与荀子,孟子与荀子其人比较,人性论,孟子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人性是本善的,荀子 人性本恶 荀子所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荀子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行其道。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这是其人性论的

2、理论基础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仁义礼智。人的性,主要是人的生理本能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感官欲望;好利;排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当这些本能不加以节制,便走向了恶,政治思想,孟子 核心:仁政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倡王道,通过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荀子 核心:礼法并用 君民一体论:将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张先爱民利民而后使之。君主越爱民利民,

荀子人性本恶_荀子的人性恶的恶指什么_荀子的人性本恶原文

3、自己越强;反之则亡。 提倡霸道: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立重法爱民而霸。 提倡王制: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明分使群 ”,将人根据职业或钱财等分为高低、贵贱级别。人类社会只能是“维齐非齐”,即不平等就是平等,等级划分就是为了平等,教育思想,孟子 深造自得 启发思维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因材施教,荀子 学思行结合 积与 锲而不舍 隆师亲友,讲稿,讲稿 1、孟子和荀子的思想都是对孔子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在“克己”上,也就是“内圣”,而荀子则注重在“复礼”上,也就是“外王”。 2、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

4、基础,虽然他们坚持的人本性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并不相悖,他们都推崇人性是向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孔、孟等儒学开创者的道德主义与理想主义向荀子式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转变,儒学为君主政治服务的倾向更加突出。 3、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平天下”。,只不过孟子相对理想主义,而荀子更加现实主义。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1孟子和荀子都看中民的利益,单他们又有所不同,在孟子看来民是最主要的,相对于君来说,民的利益是最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

荀子的人性恶的恶指什么_荀子人性本恶_荀子的人性本恶原文

5、2孟子的“王道”是提倡君子用仁爱,用宽泛的保障来感化人们,促使人民向善,荀子是提倡用法来约束人们。3孟子和荀子都提倡分等级,但他们有所不同,孟子主要是分社会等级,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平等社会,而荀子重的是分人的等级,希望建立一个从上而下的垂直的社会。 4、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肯定了人作为一个内因的重要性,但忽略了外因的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 孟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注重“行”。 循序渐进,专心有恒以及因材施教和荀子的“积与 锲而不舍”意思基本相同,积就是教学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要因教材而施教。锲而不舍是指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需要专心。只不过荀子更注重实事求是,独立思索。 孟子和荀子都重视教育的作用.孟子持性善论,认为教育就是帮人保持本性,所以学习重点在自己.而荀子持性恶论,认为教育就是帮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要性。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教与学友的切磋,都是有益于进学的。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谢谢观赏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