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矛盾组成的吗

综合 网编 2024-04-17 07:44 41 0

世界是矛盾组成的吗?

徐政龙

摘要

在中国文化里,矛盾就是冲突;在黑格尔的哲学里,只有对立统一规律。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矛盾论》把冲突和对立统一混在一起,统称为矛盾,从而牵强附会的拼凑出一个《矛盾论》来。不仅如此,这种理论还得出了“世界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结论。因而《矛盾论》是很荒唐的理论,根本不符合客观现实。

引言

在中国,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话语体系渗透到每个人的细胞,成为每一个人的思维基因。这里来辨析一下毛泽东的《矛盾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虽然不是毛泽东的原句,但一般人都表达为“世界是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说。世界真是“矛盾”组成的吗?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吗?

1.“矛盾”说的来源 1.1“矛盾”说的出处

汉语辞源出自《韩非子》中《难一》所述故事。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话翻译: 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本文告诉大家: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动脑筋。

可见,矛盾是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在逻辑中,矛盾被更加特殊化的定义为同时断言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在口语和辩证法中,矛盾有着同形式逻辑中完全不同的意义。

1.2修改“矛盾”故事

先回到韩非子的故事中。如果这样修改故事:

卖盾和卖矛者夸他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任何别人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最锋利的,任何别人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噢,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或者那人说:“噢,我的矛能够刺穿我的盾”。这样,他既夸矛又夸盾,夸矛和盾都是世界第一,丝毫不冲突。

这种既卖矛又卖盾的生意,一直有人在做。既卖矛又卖盾,未见有过冲突。比如,美国既卖战斧巡航导弹,又卖爱国者反导弹;美国也既卖隐形飞机又卖米波雷达。有没有人问过,拿你的爱国者反导弹拦截你的战斧巡航导弹,何如?或者问,拿你的米波雷达,探测你的隐形飞机,何如?如果有人问,那回答也是很简单,要么说“行!”要么说“不行!”,没有什么回答不出来的难处。

2.矛盾是普遍的吗?

矛盾是普遍的的吗?显然不是。楚人的“矛盾”说,完全是来自商人不懂逻辑,说话随便造成的,是非正常态,是个案和特例。

2.1区别“矛盾”和“对立统一”、“冲突”

在韩非子的故事里,不是卖矛和卖盾发生冲突,更不是矛和盾发生冲突,而是他的自卖自夸的话在逻辑上发生冲突。冲突的是“我的盾能挡住一切矛,我的矛能刺穿一切盾”这样一个概念。事实上,卖矛、盾跟卖大米、布匹没有什么不同。矛和盾不是冲突关系。韩非子之所以写这样的故事,说明了发生逻辑冲突是不正常的,是应该而且能够避免的;发生逻辑冲突是愚昧的表现,说话正常的人不应该发生。如果某人的话语、文章被人发现存在逻辑冲突,那么,这个人的话语或理论体系存在错误,是假话的表现。正确的话语和理论体系内部不存在冲突。

同样,如果两个人之间的话语里存在逻辑冲突,要么其中之一错了,要么两者都错误。两者都正确而发生冲突的事绝对不会发生的。“冲突”只有对动物和人才发生,是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言行,按错误的逻辑发生的事。既然是人犯的错误,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

又比如,火山爆发这一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于人来说,有“好、坏”两重性,“好”和“坏”是冲突的。这“好”和“坏”完全是对人来说的,只有人和动物才存在这样的“冲突”,是人的一种逻辑判断。如果没有人和动物,火山爆发这一现象,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人居住的宇宙里的另一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事件,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显然,没有人的自然界,自然现象就没有好坏之分,就没有“冲突”。“冲突”是人的逻辑中的一个概念,是人和动物犯的逻辑错误。非生物不会犯这种逻辑错误。

可见,“矛盾”不是“冲突”()的替代词,两者关系必须加以严格区别。但中国文化里,矛盾就是冲突,都相当于英文中的。在搞清了“矛盾”完全等同于“冲突”后,以下就不再把“矛盾”作为“冲突”的替代词。

2.2“对立统一”、“冲突”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吗?

为了证明辩证法的正确性,大概是从苏联传过来的,中国的哲学家主要包括艾思奇、康生、陈伯达、毛泽东用了一些偷天换日、偷梁换柱的手法,有意混淆矛盾的概念,扩大矛盾概念的范畴,使矛盾概念更加不确定。由于这个矛盾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统称为毛泽东的《矛盾论》。显然,语言或行为前后冲突是人的不慎表现,在常态上,这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矛盾论》里,关于矛盾的基本概念的错误表现为两个方面:

(1)“对立统一”和“冲突”概念的混淆

在毛泽东的《矛盾论》(On )里,“矛盾”(-指冲突)跟黑格尔的对立统一(unity of )规律的“对立”()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人日常生活和话语体系里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指冲突()的意思。例如,他们俩有矛盾,指这两个人的思想、观念或情感、情绪不和,有冲突,走在一起会吵架。又如,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敌我矛盾,都是指冲突。冲突的意思是冲突者双方不能同时满足,或者不能同时成立。要么只满足矛一方的条件不满足盾一方的条件,要么只满足盾一方的条件不满足矛一方的条件,或要满足双方,那么,双方都得让步。也就是说,矛和盾的冲突,实际上是不统一,是要克服对方,不可共存。

而黑格尔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是指“相反、相互又统一”的意思。“对立统一”(unity of )是双方相反相成,互为因果,条件同时满足、同时成立,而且必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所以,对立统一的意思是虽然是相反的,却又相互相成,双方是统一,和谐,不冲突,可共存。

世界是矛盾组成的吗

显然,冲突()和对立统一(unity of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毫无共同性,《矛盾论》里把它们混在一起用“矛盾”一词来表示,是对概念的混淆和偷换。

(2)“对立统一规律”的无限推广

在自然界,存在许多相反的意义,诸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电荷和负电荷、吸引力与排斥力、正和负、正和反、男和女、雄和雌、吸引和排斥、得和失、增和减、进和退、进和出、温度的零上和零下等相反意义的现象和变化。这些都是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在起作用吗?

据作者的思考,诸如上述几种相反概念里,称得上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只有一个,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从力学得出的哲学意义是:①相反性:两个力的方向是相反的。②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可能只有一方。③同质性:双方的性质一定相同,A对B是万有引力,B对A也是万有引力;A对B是库仑力,B对A也是库仑力。④双方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A对B有引力,B对A也有引力;A对B有斥力,B对A也有斥力。⑤相对性:作用力也可以叫做反作用力,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⑥同时性——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下面来分析其它几个相反概念,看是不是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负电荷具有相反性,即符合条件①“相反性”的要求;但不符合②的“相互性”要求,因为自然界里,正负电荷可以独立存在,即使正负电子对也是可以分离的,并且正负电子可以分别独立存在,互不相关,因而正负电子也不具有对称性;符合③“同质性”要求——都是电荷;符合④“双方性”要求,即两个物体要求;符合⑤“相对性”要求,参照系不同要求(如果把电子当正电荷,质子就带负电荷)。不符合⑥“同时性”要求。由于不符合其中的两个条件②⑥,所以正负电荷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自然界中,还有正离子、负离子,正粒子、反粒子等,由于不符合对称性要求,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相反性”。例如,氢原子电离后得到的氢离子和电子,电性是相反的,其它都不相反,不符合条件②“相互性”要求和⑥“同时性”要求,因为他们可以拆开,分别独立存在。正反电子、正反质子、正反中子等等粒子都不符合条件②“相互性”要求和⑥“同时性”要求,它们可以同时产生,却都能独立存在,不同时消失。况且,粒子物理学大量正反粒子还不符合①“相反性”要求,因为存在中性粒子;正反粒子和中性粒子大多具有不同的寿命,表明正反粒子可以独立存在,不符合“同时性”要求。

所以,正负电荷、正反粒子都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2)雄和雌、男和女

看起来,雄和雌、男和女是相反的动物,但不符合①“相反性”,因为存在中性动植物(无性繁殖的动植物)。不符合②“相互性”条件;不符合⑥“同时性”条件;只符合③“同质性”(都是人,或是同种动物)条件;符合④“双方性”即两个物体条件;符合⑤“相对性”参照系要求(可以把男说成女,把女说成男)。

所以,动植物乃至一切生物的性别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3)吸引和排斥

吸引和排斥,看起来是相反的力,但不符合②“相互性”,它们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存在;不符合③“同质性”,吸引力可能是万有引力,排斥力可能是库仑力;不符合④“双方性”,受力物体只有一个;不符合⑤“相对性”;更不符合⑥同时性,有吸引不一定有排斥。

4)得和失、进与出、增与减

一个物体或一个空间区域,可以得到物质、能量、动量、信息等,同样,得和失可以不同时发生。例如,一间房子里进了几个人——得——增,一定会离开——失——减,听上去是相反的,只符合条件①“相反性”的要求,其它条件都不符合。所以,“得与失”、“进与出”、“增与减”听上去是相反的,跟对立统一规律毫不相干。

所以,得与失、进与出、增与减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5)温度的零上和零下

很简单,温度的零上和零下仅仅是温标造成的,如果采用绝对温度即开尔文温标,温度就没有零上零下之分,一切温度都是零上的,没有零下。诸如温度的零上零下的相反性,实际上是假性相反,是数学的坐标造成的,不含有绝对的物理意义,是人为性质的事物,可以不考虑。零上零下之类的相反数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条件。

自然界里确实存在对立统一规律,但仍然是局部的。很显然,这里,只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力学里是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其余各例都不符合。而且,在作者的知识范围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例子。

自然界不存在冲突(),存在对立统一(unity of )的例子也很少。当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普遍存在的。

(3)对立统一规律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在毛泽东的《矛盾论》里,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的,这一数量的推广,真造成了“对立统一规律”学说的质变。这个质变是毛泽东靠两个手法来实现,①偷换概念,例如混淆了对立统一(unity of )和冲突()的关系,都把它们说成是“矛盾”;②把对立统一(unity of )概念从已经发现的有限例子向未知领域无限推广。把仅仅在自然界起作用的对立统一规律(牛顿第三定律)和人类世界局部发生的(主要是逻辑或逻辑引起的)冲突混合在一起,用“矛盾”()一词来表达。这样一来,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到处充满矛盾,成了“世界是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世界上固然可以找到“对立统一”(unity of )、“冲突”()的现象,但在无机世界里,对立统一规律(law of & unity)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只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其相关现象;在动物界(包括人类)存在(逻辑)冲突(),在无机世界里找不到(逻辑)冲突()现象。如果没有动物和人,就只有局部的对立统一(unity of )而没有逻辑的“冲突”()现象。无机的自然界不存在逻辑,哪来的逻辑冲突。自然界不会犯错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始终按照相同的、统一的规律在运行,从来不会发生冲突(),不管人类和动物是否存在,更不管人类和动物是否认识它的规律。

总之,毛泽东哲学里的矛盾规律是牵强附会的结论,根本不是普遍适用的自然界的总规律。

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根本不存在毛泽东哲学里的所谓“矛盾规律”,只有在物理学里,存在对立统一规律,而且只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个现象有关,牛顿已经把它归结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艾思奇、康生、陈伯达、毛泽东从苏联引进了列宁、斯大林的矛盾学说,加上自己的进一步的偷换概念和无限推广,写出了《矛盾论》,总结出来的“世界是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说根本站不住脚,是十分荒谬的言论。

很显然,无机自然界里只有对立统一规律(law of & unity)(只有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没有冲突();在有机界尤其是人类世界,有逻辑冲突(),而没有对立统一规律(law of & unity)。两个完全不同,不能混淆,不能牵强附会地拼凑成《矛盾论》。

结论

世界存在对立统一规律(law of & unity)和人的逻辑、言行冲突(),但不能用“矛盾”来表达。矛盾并不意味着存在对立统一和逻辑、言行冲突。对立统一规律只适用于宇宙中的局部事物中,实际上就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而逻辑冲突是动物和人的思维特有的现象,是逻辑错误。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始终按照统一和一致的规律运行。对立统一规律只适用于自然界的一个领域,不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当然,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也是普遍适用的定律。因此,世界(宇宙)不是矛盾组成的,而是和谐的统一体。许多哲学家的思维被苏联的“辩证法”和毛泽东的《矛盾论》僵化了,凡事总用“矛盾”学说去套,造成思维定势,看起来什么都说得通,结果什么问题都不会解决。要求人们刻苦钻研由艾思奇、陈伯达、康生、毛泽东杜撰的所谓《矛盾论》,实际上是浪费人们美好的时光,等于谋财害命。《矛盾论》根本不成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