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后,商鞅为什么不顺着商地逃往楚国而要逃向与自己有仇的魏国?

综合 网编 2023-02-28 09:26 341 0

公元前356年,由魏入秦的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在秦国实施变法,先后推行了两次变法,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时,商鞅在秦国主持了十八年的变法,秦国国力得到大大充实,但也因为得罪了公子虔、甘龙等保守势力,面临着被清算的危险。至于商鞅败亡的缘由和方式,大致有《史记•商鞅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两种不同的说法。这两种史料都认为在秦惠王赢驷即位后,商鞅也感受到身死的危险,打算离开秦国回到魏国,但是关于具体细节有天壤之别。

秦孝公死后,商鞅为什么不顺着商地逃往楚国而要逃向与自己有仇的魏国?

先谈谈商鞅为何没有选择逃亡南方的楚国而是逃往与自己爱恨交织的魏国?首先是楚国路途遥远,逃亡路线过长,耗时过多。由于秦惠王赢驷即位前曾与商鞅有隙,再加上保守势力的撺掇,商鞅有意离开秦国,就需要选择路线短耗时少的逃亡路线,从咸阳到达南方的楚国,需要经过重重关卡,容易被秦国官方追捕,并不是上策。更何况商鞅与楚国国君没有什么交情,楚国并不是商鞅的首选逃亡目的地。

第二点,商鞅曾在魏国为官,再加上秦魏两国乃是世仇,逃亡敌对国不失为良策。虽然在商鞅主持变法期间,秦国多次对魏国开战,特别是在商鞅曾以欺诈的方式俘虏魏国主将公子卬,以致魏军军心大乱而被商鞅击败,魏国因此丢掉了战略重地河西地区,秦国由此设置了河西郡,魏国有理由怨恨商鞅。但是,两国交战兵不厌诈,商鞅不过是各为其主,如果得到商鞅这样的大才,对魏国发展大有裨益。此外,商鞅年轻时曾在魏国为官,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这也是商鞅打算奔魏的原因之一。

据《史记》记载,商鞅奔魏,被魏国拒绝入境,并把商鞅遣回秦国。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王发兵讨之,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但是,这种说法有诸多的不合情理之处,司马迁对商鞅败亡表述不见得准确。第一,按照秦律,商鞅在商地十五邑只享受税收,没有行政军事管辖权。商鞅即使潜回封地,也很难动员邑兵。第二,商鞅起兵行军方向不合常理。即使商鞅起兵也应挥兵远离咸阳,争取离开秦国。但是,按《史记》的说法,商鞅率兵进攻郑县,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郑县比商地更靠近咸阳,那么,商鞅打算以弱小的军队攻陷咸阳不成?这一点记载显然不合情理。

秦孝公死后,商鞅为什么不顺着商地逃往楚国而要逃向与自己有仇的魏国?

《战国策》对商鞅败亡的原因解释更加合理相比于《史记》的说法,《战国策•秦策》也对商鞅变法及败亡的原因进行解释,“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这里说的是,秦惠王赢驷继位后,商鞅考虑自己原来执政律法严苛,凭借国家暴力机器压制不满,现在秦孝公不在了,自己打算离开秦国回到魏国,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孺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