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学堂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苏轼自造典故被欧阳修青眼有加,但是自造典故有一个致命缺点

nianxian10个月前 (12-06)阅读数 145#历史

出人头地典故_出人头地说的是哪个古人_出人头地的典故

文章标题”苏轼科考自造典故,欧阳修却青眼有加,但苏轼的典故属于张冠李戴“

熟悉苏轼事迹的朋友都知道,当苏轼年科考文采出众,被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门生曾巩为避嫌给了第二名,但是我们真实了解苏轼当年所写的文章后,就会觉得苏轼的第二名并不冤枉。在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中不仅是因为想当然自造典故被欧阳修青眼有加,而且苏轼自造典故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张冠李戴。

出人头地典故_出人头地说的是哪个古人_出人头地的典故

宋仁宗嘉佑二年,51岁的文坛宗师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负责为国选材。利用科举改革实现自己的文学主张,是欧阳修由来已久的夙愿,对于这一次科举考试的命题,欧阳修力图以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为主题,以平实自然的文风作为评判标准,从而选拔出一大批国之栋梁。在文坛宗师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中,一篇区区六百字的科考试卷脱颖而出在整个科场之中引起了不同凡响的震动,便是日后成为欧阳修座上之宾的苏轼。

出人头地典故_出人头地的典故_出人头地说的是哪个古人

当时科举考试担任此次考试的参详官梅尧臣,在复查浩如烟海试卷过程中慧眼识珠,发现了一份出类拔萃的试卷。这文章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就说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以来的这些历代的君王,他们都是非常热爱老百姓,对他们如何对待奖励和惩罚引经据典做了精彩的论述。文章中指出来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的点应该是立足于忠厚仁义。其目的不是要惩罚或者奖励一个人,而是要培育鼓励一个人走向更完善,扶持一个人走向更完美,这是一篇关于人性的文章。可是当梅尧臣把这份试卷让主考官欧阳修一起查看的时候,欧阳修却在这份试卷中发现了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误,就是这个失误导致这篇试卷没能夺得第一名的成绩。

出人头地说的是哪个古人_出人头地典故_出人头地的典故

苏轼的文章对人性的光辉和深度论述清晰深刻,欧阳修整篇文章也是赞不绝口。但是苏轼文章中用了一个典故让欧阳修十分疑惑。典故中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意思是尧帝的手下有一个司法官叫皋陶,皋陶判刑一个人是死罪,上报尧帝,且连续报了三次给尧,尧说宽恕他吧,说了三次。所以天下的人都怕皋陶因他他执法太严。都非常地乐见尧帝,认为他用刑很宽仁。以此来证明古往今来的圣君们是在用这样一个很宽仁的尺度量刑。

出人头地说的是哪个古人_出人头地的典故_出人头地典故

就是 这个”三杀,三不杀“的典故一代文宗欧阳修竟然不知道出处。他问梅尧臣,梅尧臣说道理讲明白了何须出处?欧阳修想可能自己看书的时候看漏了就没有纠结这个问题。但是当考官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文章的时候,大家一致都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欧阳修心想这个文章看起来写得思想这么深刻,这样的人应该是自己门生曾巩。但是如果把曾巩定为第一名,要是放榜别人会认为自己徇私舞弊这是其一。其二文中典故出处不明思之再三,最后给此文第二名。然后把文章解封作者是眉山苏轼。本是第一名的水平,因为水平太高且没有出处,所以落了一个第二名。但是苏轼这个第二名并不冤枉!

出人头地典故_出人头地说的是哪个古人_出人头地的典故

然而解封后欧阳修就对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就一直记着这个典故出处的事。考完按照规矩考生们都要去拜谢自己的座师,凡是这次考中考生欧阳修都算是他们的座师。所以苏轼去致谢的时候,欧阳修就问苏轼,皋陶和尧帝的“三杀”、“三不杀”这典故的出处。苏轼说你去看《三国志·孔融传》里边的注有记载。欧阳修仔细查看《三国志》并没有此典故的记载。苏轼说是我“想当然尔”说我自己编的。而苏轼为什么要让去找孔融呢?其中记载曹操当时灭了袁绍,就把袁绍的儿媳妇赐给了他的嫡长子曹丕。孔融听说这件事情气急败坏就去找曹操,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灭了商纣,就把纣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说我也是读书人,没听说过周武王把妲己赏给周公这事。孔融说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从今天你的行为来判断当年周武王也会这么做。然后苏轼说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以尧帝和皋陶的为人,皋陶在历史上他就是执法严峻,而尧帝是宽于用刑。以此来推断,他们就会这么做。

出人头地的典故_出人头地典故_出人头地说的是哪个古人

所以看起来不是欧阳修记不得了而是苏轼在编造典故。然而不是苏轼在编造,苏轼在这个地方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第一皋陶并非尧帝的手下,而是舜帝的手下。第二“三杀、三不杀”这个事历史上真的有,但是并非在尧帝的身上发生,和皋陶也没关系。据古书《礼记》的记载,周公的家族里边有人犯法,法官抓住了说这个人要砍头的,周公说不可,饶了他吧。在这里出现了”三杀三不杀“后来判刑的人就不问周公了直接就讲犯人处决了。显然苏轼在这个问题上属于张冠李戴。而苏轼在知识上的混乱和错误,但是思想没有出现错误和混乱,文章思路反而变得异常之清晰,这就是天才。

欢迎阅读“苏轼科考自造典故,欧阳修却青眼有加,但苏轼的典故属于张冠李戴”我们下期再见!

总有一个人在坚持,总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诗为媒,驭歌而行。不喧哗,自有声。—— 诗音传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