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即位之谜

历史 网编 2023-10-18 18:06 139 0

雍正即位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构成了清初三大疑案,关于雍正取得皇位是否合法一直众说纷纭。

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12日),康熙皇帝因病于畅春园去世,享年69岁。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谈到了当日即位的情形: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中召胤禛于畅春园斋所。在胤禛之前,康熙帝将允祉、允祐、 允禩、允禟、允『0373』、允裪、允祥、隆科多召于榻前,传谕“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待胤禛到达时,康熙皇帝与胤禛诉说病情。到戌时(19—21时)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向胤禛转述康熙遗诏。胤禛着手办理康熙的葬礼。当日夜里,将康熙帝遗体由畅春园运回乾清宫;十六日,颁布遗诏;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极,颁布即位诏书,自明年开始改年号为“雍正”。

与雍正自称的承父命即位对立的说法便是篡位说。

年贵妃和雍正甜文小说_雍正在位几年_雍正为什么要年妃合葬

篡位之说即传位允禵说。雍正在位时就有人传言:康熙帝原本“传位十四阿哥”,雍正将“十”字改成了“于”字,于是乎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但是,了解了清代有关皇子的称谓制度,便可以将这一说法否定。清代书写皇子称谓,一定要冠以“皇”字,即“皇某子”、“皇某某子”,四阿哥胤禛为“皇四子”,而十四阿哥允禵则书写为“皇十四子”,于是,将“十”改为“于”一说不攻自破。况且,“于”是现代的简体字,在清代并不通用, 当时应使用“於”,所以,此说更是无稽之谈。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雍正原名不叫“胤禛”,而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祯”。康熙遗诏为“皇位传十四子胤祯”,雍正认为“祯”很容易直接改为“禛”(旧时“祯”写作“禎”),于是在诏书中将其修改,而自己的名字也就随之变成了“胤禛”。允禵的确曾用名“胤祯”,雍正即位后则一直用名“允禵”。“允”字是由雍正帝兄弟所用名字中的“胤”字所改,即清代皇帝的兄弟名字要避皇帝讳,把共用的某个字改成音近的字,而与皇帝名字同音的字也要避讳则是历代均有的做法,“胤祯”与“胤禛”后一个字同音,所以,要把“胤祯”的“祯”字也改掉,于是,改成了带“示”部的“禵”字,“胤祯”就成了“允禵”。并且,康熙年间历次所修《玉牒》中雍正的名字都为“胤禛”,各类官书也只记载此名,并无他名。这说明雍正从未改过名字,更不用说是盗用他名。如若按照上面所述的有关皇子的称谓制度,那雍正只能将诏书改为“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文字更加不通,所以此说也是难以成立。

雍正在位几年_年贵妃和雍正甜文小说_雍正为什么要年妃合葬

第三种说法:康熙皇帝病中传旨命允禵回京,但被隆科多隐瞒。康熙帝驾崩时允禵未到,隆科多则传旨由胤禛继承皇帝位。按照当时谕旨下达的程序,康熙帝谕旨理应由内阁承办撰写,由兵部所管辖的驿站发送。隆科多非内阁大学士,亦非兵部主管,因此很难对此隐瞒。

还有一个史实,就是清代诏书为满汉文合璧,满文是拼音文字,根本无法对其增减横竖笔画来篡改文字。

年贵妃和雍正甜文小说_雍正在位几年_雍正为什么要年妃合葬

胤禛承父命即位有一定的证据,但也有种种疑点:

先说康熙遗诏。遗诏所署时间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应写于康熙病逝当天。但是胤禛十六日才宣读,且只宣读了满文本。看来,直至十六日,汉文遗诏尚未完成。由此可知,这份遗诏出自胤禛之手。不过,因为几乎所有的遗诏都是在先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撰写,用的均为先帝的口吻,这似乎也不能说明胤禛就是篡位。

雍正在位几年_雍正为什么要年妃合葬_年贵妃和雍正甜文小说

康熙病重之际,胤禛多次被召至畅春园。当时胤禛正代康熙帝行南郊冬至祭天大礼,担负如此重任,没有父皇的召见,他断不能离开。由此可知,康熙帝召他多次至榻前,必定有特殊的使命。但是,仍有疑点: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于病中召见胤禛,并未提及传位一事,仅仅是诉说病情。为何不当面宣布,反而要隆科多传达?能把传位胤禛告诉诸多皇子及隆科多,为何不能直接告诉胤禛?

总的来说,康熙传位胤禛这一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依靠现有的史料分析并推断。而清史学界对此问题也是看法不一。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允祉(1677-1732年),即胤祉。清圣祖第三子。康熙三十七(1698年)封诚郡王,四十八年(1709年)晋亲王。曾开蒙养斋馆,与陈梦雷、方苞等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等书。雍正八年(1730年)为世宗圈禁。隆科多(?--1728年),姓佟佳氏。佟氏一门多为清初皇亲,隆科多的姑母,是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即康熙帝生母;其同胞之姐,为康熙帝之孝懿仁皇后。这种多重复杂的亲戚关系,使他成为康熙末年理藩院尚书兼提督京城九门的步军统领,也是康熙帝临终时唯一侍疾并宣读遗诏的大臣。雍正即位后,被命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后为雍正帝所猜忌,于雍正五年(1727年)被处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狱中。待老皇帝死后宣读的安排有关后事的诏书,其核心是继位人选。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满语,意为兄长。清初用于贵族子弟的通称,后成为皇子的专有称谓。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制度和风俗,主要是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或写出,而用缺笔、空缺之法或其它字来替代。《玉牒》是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10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生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等。宫廷文献名,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

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城之南为南郊。祭天属阳,故圜丘均设于南郊。南郊常作为祭天、圜丘、天坛的代称。冬至,也称长至,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TAG标签耗时:0.0059 秒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