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立世,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综合 网编 2022-06-24 19:05 652 0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

作者 |「潘慕白」

首圖|「双子阳光的豆豆」

唐代贾岛有诗曰:“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答曰:北宋范仲淹就有一座好山——天平山,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家山”。

天平山位于苏州城西十五公里,山势高峻,山多怪石,近乎垂直向上,奇倔劲挺,俗称“万笏朝天”。山间多白云,浪挟涛裹,雾云烟霭,美不胜收。在唐时,因白居易发现白云泉而闻名。北宋时期,宋仁宗把天平山赐给范仲淹为家山。明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范临允在山中营造古枫林,每至深秋,红叶灿烂,漫山锦绣,成为一绝。从此天平山以奇石、清泉、红枫并称“天平三绝”,名闻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图一@换言之

图二@姑苏恋旅人

图三@時雨淸风

在学生时代我们都背诵过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一句里包涵着范仲淹多么伟大的人格。

《宋史》评范仲淹:“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欧阳修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王安石对范仲淹的评价则是:“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不论《宋史》,还是北宋两位大佬级别人物,都给予范仲淹极高的评价。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曾评价范仲淹“天地间第一流人物”,金末元初元好问对范仲淹的评价则着眼一生作为:“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因元好问的评价,后世也多效仿作评,比如:文场为大家,书院为严师,打仗为名将,宰相为国柱等等。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全才”。可谓内外兼修,文武双全。其文采风华,昭耀当世;其夙志高骞,鼓舞士心;其人格垂范,光烁古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

@俟之清▲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

天平山为范仲淹的家山,但范仲淹心中还有另一座“家山”,即“范氏义庄”。

创办义庄时,范仲淹已61岁,到这年纪该告老还乡、安享晚年了,江南好风光,回到苏州,置一好宅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是最好的选择了。

范仲淹确实置田购房了,然而他并非将自己的享乐放在第一位,他创办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非政府慈善机构——义庄。

义庄是干什么用的呢?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苏州陈杰-POTATO▲

当时范仲淹知杭州,开始有了退隐之意,《续资治通鉴》载:“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意思是,晚辈知道范仲淹有退隐意,便劝他趁空闲在洛阳(注:范母葬于洛阳)建府宅园圃,安享晚年。范仲淹说:“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

如果说范仲淹在人格上堪称伟大,心有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他这一句“道义之乐”足见其魅力。在他心中,道义比生命都重要。

范仲淹用一生的积蓄,购置了一千余亩良田及一座大宅园。良田可用来赡养范氏族人,大宅可用来供范氏族人集中居住。

范仲淹幼时生活非常艰难,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常陷无依无靠的窘迫之地,他也深知生活贫穷、流离失所的滋味。

关于创建义庄的初衷,范仲淹曾在文中称:“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在其《告诸子书》更详尽地言明:“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97狼▲

义庄是范仲淹早就有的一个梦想,族人贫者一直生活艰难,难以摆脱“寒馁之忧”。心有所想,可惜“力未逮者二十年”。直到晚年,才有了足够积蓄,人之将老,他心中想的却是族人,是道义责任。

义庄的设立,救济了大批贫穷的范氏族人,使他们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不至于流离失所。同时,义庄还“量行济助”乡亲。

范氏义庄自北宋一直运作到民国,历经近千年,创造了一个不朽的传奇。在当时,不论朝野还是民间,对于义庄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自范仲淹置义田、办义塾,救恤族人,开义庄之滥觞后,仿行者遍及江南,“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屈”(《济阳丁氏义庄碑记》)。晚清思想家、苏州人冯桂芬说:“自明以来,代有仿行之者,而江以南尤盛”。

至今在天平山的东南入口可见一座三间四柱的石坊,上有“高义园”三字,边署“乾隆十六年辛未三月十八日赐”。是清乾隆第一次南巡游天平山庄旧园,有感于范仲淹义举而赐名、御书匾额。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

@双子阳光的豆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

范仲淹第一次回归故里已50岁。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从睦州改知苏州。

范仲淹幼时因母改嫁而从此与苏州再无关联了。他刻苦学习,这期间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划粥断齑”的故事。他把煮稠的粥放凉了划成四块,早晚各两块,然后用捣碎的姜、蒜或韭菜的细末“齑”就着吃。那时生活虽艰辛,但也不至于寒酸,范仲淹只想以此来磨砺自己。后为官,在多地担任地方官。这次到苏州为官,是范仲淹一生中与苏州最密切联系的一次。

在苏州,范仲淹拜访了家族长辈,第一次对范氏家族有了最深的了解。在这期间,范仲淹有了在故里置办新居的想法。

在亲友的帮助下,最终寻得南园旁一块土地,该地与沧浪亭相望。南园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家府旧址,后又为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所筑。范仲淹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便请了风水先生来看。风水先生看过后,说:“此地坐落卧龙街上,街北为北寺塔龙尾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南园正好是龙头之位,乃姑苏城风水宝地。如能在此兴建家宅,子孙后代必将科举及第,公卿将相,荣华富贵,万世不竭。”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莫修-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然而范仲淹却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将这块风水宝地拿来建学校。他的观点是:“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范仲淹这一做法,情操之高尚令人钦佩!吾家贵,不如天下贵,他以天下之贵为“贵”,宁愿自身清苦,却一心只想谋求地方之贵、天下之贵、百姓之贵。

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奏请朝廷,获批田地5顷用来办学,将他购买的南园之地无偿献出建府学(即今文庙址),首先建为“义学”,在他心中,有一个远大的抱负,那就是“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

随后范仲淹为府学多方奔走,请名师执教。范仲淹极其看重教育,他认为国之兴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兴学施教,而施教的关键在于师者。范仲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及一生成就,更在于他的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如同创办义庄,能持续运作近千年一样,他的义学之举也是言出必行,深深影响后世。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HeTang和唐▲

元代郑元祐在《学门记》中说:“天下郡学莫盛于宋,然其始衣于吴中,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在唐以前,苏州是没有学校的,有钱人家自然会请私塾老师,贫穷人家孩子想求学不是一件容易事。

由于苏州府学垂范作用,苏州乃至全国纷纷效仿,掀起了一股办学热潮。宋仁宗在庆历四年三月开始以苏州府学为示范,下令天下各州县皆设立学校。

清代思想家冯桂芬对苏州府学评价说,“三代下学校之制,至范文正天章阁之议行而始大备”,“天下各县之有学,自吴学始,迤逦至宋末二百年而学遍天下,吴学实得其先”。

据相关统计,自范仲淹在苏州办学,宋元明清四朝中,苏州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共3000多人考中进士,考中状元者多达60人。其中,10人官至一品宰相,9人官至二品尚书。在苏州历史上的状元队伍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除了唐代的7个状元以外,有一半出自苏州府学。因而苏州府学,也被后人称为“状元、进士之摇篮”。

不但在苏州,范仲淹三十多年里在十余地担任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大力兴学。用他的《清白堂记》中的句子来总结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清白和有德义,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白墙下的花园▲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内仁外义。毛主席曾评价范仲淹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德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宦海沉浮,范仲淹自始至终不改其坚直廉正之心,遇民众悲声载道,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见朝政过失,总是挺身而出,犯颜极谏。

对此好友梅尧臣曾好心作《灵乌赋》,劝范仲淹要“结尔舌兮钤尔喙”,只管“饮喙兮尔自遂”。意思就是,要系住舌头锁住嘴,除了随意吃喝外,不要多事。这可不是生性耿直、风骨浩然的范式作风。范仲淹便也作赋回复,他斩钉截铁地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宋史·范仲淹传》评范仲淹的廉正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不畏权势、正直磊落,以大义奋激士心,被世人千古传颂。

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范仲淹对物质的要求非常低,他心有大义,永远将国家与百姓放在第一位。他为官清廉,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享誉后世,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時雨淸风▲

我们都知道“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千古绝唱。范仲淹为大宋朝廷镇守边关,勇猛无比,被羌人称为“龙图老子”,被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当时,西北边民曾有歌传唱:“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为武官则毅勇,为文官则清廉。范仲淹在治军方面有道,在治家上更是有方。他先后编写《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义庄规矩》等家训、族规,要求家族子弟“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教人正,不如己先正。范仲淹一生不但以廉洁奉公而闻名,而且他还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常以俭廉率家人”(《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身体力行,砥砺表率。

《宋史》评价范仲淹:“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意思是,虽然显贵,平时吃饭若无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

范仲淹以清廉自持,明代刘元卿《贤弈编·卷二》载:“子纯仁娶妇将归,以罗为帷幔,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当火于庭。”最终,儿子范纯仁的婚礼办得极简约。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

@白墙下的花园▲

范仲淹为一代清官廉吏,清廉为其家训重要内容。《宋史》对其次子范纯仁的评价是“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范纯仁也继承了范仲淹的清廉理念,养成廉洁的操守,相信“俭可以助廉”。

有评说得好:范仲淹之后,范氏家族创造了我国的一个家族传承奇迹,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家风纯良。

范仲淹对自己及家人要求节俭,可以说非常“狠”,但他对穷人的救济,对遗孤的抚恤,却出手阔绰。《宋史》曾记载,范仲淹听闻范纯仁遇到逢亲之丧、无钱扶柩返乡者,问他为什么不把当时正运的一船麦子给他,范纯仁回说已全送给他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

廉洁而有节操是为“廉义”,如无一颗大义之心,俭何以助廉?

范仲淹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他死后,“敛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志是什么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_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启示

@蒽子-苏州▲

范仲淹在《诸子书》中曾说:“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又归无中去。”

一字一字,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范仲淹去世后,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却又留了很多很多。他一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忧后乐,义言义行义举义动,义薄云天,生命不朽,为后世立下了一座精神丰碑。

主要参考文献:

《宋史》,元·脱脱等著

《范文正公年谱》,宋·楼钥著

《范文正公集》,宋·范仲淹

《贤弈编》,明·刘元卿著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著

《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张劲雷撰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杨纳名撰

说明:本文配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严禁商用。摄影作者前带有@符号的,均为微博账号名称。

或许您会喜欢潘慕白下列作品:

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