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

文化 网编 2022-06-22 14:33 657 0

传说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路过马家镇,见马员外家小姐以对联招亲。那小姐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大门口悬着一只走马灯,挂有一条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王安石一看,赞叹道:“真是好句。”因急着赴考,就把此联默记在心中。

他赶赴京城入考,第一个交卷。主考官欧阳修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欢喜,指着厅前随风飘动的飞虎旗,说: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将马家镇的“走马灯”上联随口应对。主考官听了,拍手叫好。

王安石考罢,急忙赶赴马家镇,见“走马灯”联仍悬在马员外大门口,喜出望外,便以主考官的“飞虎旗”联应对。

马员外见他才华不凡,即以女相许,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当新人拜天地时,又报来喜讯:王大人金榜题名了。

王安石心中喜上加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趁酒兴余意,他信手在一大红纸上写下连体“喜”字,贴在大门上(据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并吟诗曰: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一副对联,成全了王安石人生两大喜事。从此,王安石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终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他的哥哥苏东坡正为她煎药,佛印和尚正巧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饮茶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见哥哥还没有送药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连忙去为她送药。佛印就苦了,既挨了“骂”对联的故事,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苏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

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很有主见,自己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

女儿嫁出去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担心女儿住的那两间房漏雨,便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与丈夫的读书声。苏小妹没有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屋中。苏小妹坐定之后,环顾室内,见摆设虽然简陋却井井有条,便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又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因为自己在上联中用了“红花”、“防风”两味中药名,女儿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相对,而且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对联的故事,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母亲是因为放心不下才来的,并在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便故意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拖延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出来了:

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

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给女儿留下一些钱,放心地回去了。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吓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苏轼从小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老婆婆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老婆婆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老婆婆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吗?”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老婆婆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老婆婆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并谆谆告诫说:“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曾经赠给自己的“学无止境”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