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71年后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娱乐 网编 2023-05-18 12:41 184 0
《念奴娇·昆仑》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词,随《毛泽东诗词选》行销全世界,该位副教授竟将该词作者译为,顿时引起了网友们的群嘲,该事件又引发了名人马伯庸等人的关注与调侃,著名的翻译家林少华得知此事以后:岂有搜索不到原作的道理,他写的那篇文章里又出现了哪些谬误呢”居然不知道毛主席诗词,没有听说过这首《念奴娇·昆仑》倒也不奇怪,但是要说在网上查不到原作者。《念奴娇·昆仑》创作于抗战时期。

1935年,毛主席作一首《念奴娇》,71年后同济副教授因无知出洋相

执笔读春秋

执笔读春秋

2022-02-10 22:43

0

《念奴娇·昆仑》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词,自1957年1月通过《诗刊》公开发表以后,随《毛泽东诗词选》行销全世界,走红已经半个多世纪。

后来在一些外国名人的著作中,也经常能见到这首词的身影。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它又通过一些国外名著实现了“出口转内销”。

副教授翻译_叛逆的物语副音轨翻译_副有罪,当相坐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同济大学一名外国语专业的副教授撰写文章,对《念奴娇·昆仑》进行了“二次翻译”。不过,该位副教授竟将该词作者译为“中国诗人昆仑”。

该位副教授表示,这首词的内容是他自行翻译过的,因为“未查到昆仑原诗”。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了网友们的群嘲。网传最早披露此事的,是中央美院的一位艺术家王基宇。

后来,该事件又引发了名人马伯庸等人的关注与调侃。于是这位副教授,便与马伯庸打起了嘴仗。由此引发媒体关注,掀起了一轮群众的狂欢。

著名的翻译家林少华得知此事以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不能容忍”。毛主席诗词这么有名,即使没有听说过,岂有搜索不到原作的道理?看来此教授“态度有问题”。

那么,这位“不学无术”的教授到底是谁?他写的那篇文章里又出现了哪些谬误呢?原来把毛主席“误译”为“诗人昆仑”的副教授名叫陆兴华,是同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

叛逆的物语副音轨翻译_副有罪,当相坐翻译_副教授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以为,堂堂一位名校的副教授,居然不知道毛主席诗词,简直是匪夷所思。如今的年轻人,没有听说过这首《念奴娇·昆仑》倒也不奇怪,因为课文里面没有。

但是要说在网上查不到原作者,那就是扯淡了。《念奴娇·昆仑》创作于抗战时期。全词想象宏伟,笔力雄健。表达了诗人渴望世界局势达到稳定、平衡,实现全人类共同幸福的愿望。

《念奴娇·昆仑》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的开篇,描写昆仑雪山横空出世的壮观,紧接着写出了雪山风暴与夏日雪融之时,江河横流,淹没村庄的景象。

副教授翻译_叛逆的物语副音轨翻译_副有罪,当相坐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仑”是中国神话中,与月亮接壤的“仙山”,是一架“登天之梯”。世界各国的统治者,无人不想站到昆仑之巅,“阅尽人间春色”。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搅动天地风云,让雪山刮起风暴,令整个世界都处于极寒之境。就像是当时德国、日本等国家,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

引起战争的人,或者单纯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或者是为了创造一个,自认为对本国、本民族来说,更加适合的生存条件。他们的千秋功罪,只能留待后人去评说。

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也非常欣赏“昆仑之高”,但是他个人并不一定要站到雪山之巅;他也欣赏雪色之美,但是他并不贪恋这种美。

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统治者站到了世界的最高处,脚底下必定是累累白骨;如果整个世界都被风雪笼罩,那么人民的生活也必定是非常艰苦了。

副有罪,当相坐翻译_叛逆的物语副音轨翻译_副教授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作者发挥想象力,希望得到一把倚天长剑,把象征着世界权力的昆仑砍为三段。一截送给欧洲,一截送给美国,再留一截送给东方诸国。

陆兴华在《请不要用施密特来吓人好不好》一文中,将外国作者施密特引用的这首词,进行了“二次翻译”,词末一段被他翻译为了:

把革命和战斗的火种当礼物,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这样和平才会来主宰世界。

有人认为陆兴华的翻译出现了错误,因为“东国”在这里指的是东方世界,包括中国和日本等所有东方诸国。不过这有可能是因为他看到的译文版,是参考1957年《诗刊》中的版本。

因为当时原词中写的,就是“一截留中国”。1958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的线装《毛主席诗词十九首》里面,才修改为“东国”,并增加了毛主席本人的修改说明。

叛逆的物语副音轨翻译_副有罪,当相坐翻译_副教授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陆兴华这篇文章是他在“事发”前十年,发表在一个论坛里面的讨论帖。内容大概是为了批评一位叫甘阳的学者英语不好,没想到反被人扒出他自己也缺乏文史常识。

因为有人在网上攻击陆兴华的学术水平,于是陆兴华就在网上与人争辩,结果事件开始“滚雪球”,越闹越大。最后还是林少华的批评“一针见血”:查不出原诗出处,就是态度有问题了。

《念奴娇·昆仑》这首词,是毛主席诗词中最早发表的“十九首之一”,该词在毛主席诗词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如今的年轻人因为不学这首词,同时也不关注这方面的动向。偶然听到它以后,不知道作者是谁也并不奇怪。

副教授翻译_叛逆的物语副音轨翻译_副有罪,当相坐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一位生于六十年代的名校教授,没有听过毛主席这首词,本身就显得有一点奇怪,何况还有“查不到原诗”这种荒谬的说法。

陆兴华、马伯庸之争,大约始于2011年。在此十年之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互联网,因此陆兴华才能在网站和论坛上发帖。

2006年,早已经是一个有互联网的时代了,你要说在网上搜索不到某一个唐朝冷门诗人的作品,还勉强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你要说搜索不到毛主席诗词的原文,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结语

因为陆兴华的一通“骚操作”,于是自此以后,中国就多出了一个“诗人昆仑”。如此的“误译”事件,让人看到了陆兴华在常识上的一些欠缺。

同时,一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名校副教授,竟然在翻译中还出现了这样的错误。他的治学水准,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马虎呢?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