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综合 网编 2023-03-25 17:37 186 0

欢迎关注~分享诗词名句,文化随笔,历史干货。喜欢与志同道合者交朋友,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先来看王安石年轻时写的一首《登飞来峰》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中的自信倔强、执著不屈其实已预兆了他日后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细读这首诗,可以更深入了解王安石的多重面孔。

诗中的“飞来峰”不是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而是越州(今绍兴)宝林山的塔山。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30岁,出任浙地鄞县(今属宁波)知县期满的他,经过越州时写了这首诗。此时的王安石初入仕途,刚刚牛刀小试,在鄞县开始新法试点。满怀凌云壮志豪情的他听说在鸡鸣时分登上飞来峰顶可看旭日东升,就在凌晨登上山顶高塔,极目远望。

莫让浮云遮望眼_腐烂国度眼望天空_我望着你的脸 看着你的眼

塔山

那一瞬,身在高处的年轻的他觉得天地万物仿佛都尽入眼中胸怀内,更激发了他心底以天下为已任的理想,于是慨然有感,一抒抱负,“我不怕眼前的层层浮云遮住远眺的目光,因为我此刻站在峰巅塔顶,没有什么可以遮挡我的眼界视野、影响我的判断选择”。即使眼前小有不顺,一如人生、仕途中的暂时迂回、挫折,王安石言中仍全然是一股傲然之气,卓然高远的抱负和不畏人言的勇气展露无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豪迈、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积极进取、杜甫《望岳》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执著不弃都有不同,因为宋代士大夫的济世情怀比唐人更入世更执著也更富理趣。王安石是典型的宋型士大夫人格。

王安石(1021-1086)即使放在北宋那些都很有个性的士大夫,如苏舜钦、石介、苏轼等人中,也是非常独特超逸的存在。关于他的生前身后留下说不尽的话题。史书、文人、民间对他的评价都很两极。

莫让浮云遮望眼_腐烂国度眼望天空_我望着你的脸 看着你的眼

景仰他的人认为他博闻强记、志高才大、见识卓越,不是寻常腐儒,政治才干远在欧阳修、苏轼等人之上,诗才也不输于他们,甚至超过他们。尤其推崇他改革旧弊、推行变法的可贵勇气,认为他是为理想不计得失、不惜自我牺牲的殉道者。

而不喜欢他的人则注意到他性格里不近情理、执拗刚硬的部分,如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更有人认为王安石致力实施推行的新政,是不利民生甚至祸国殃民的昏招,他是为一已执念倒行逆施的奸佞,甚至痛斥他是断送日后北宋大好江山的罪魁祸首。

我望着你的脸 看着你的眼_莫让浮云遮望眼_腐烂国度眼望天空

新政的原意、出发点还是好的,大宋积弱已久,外敌更是虎视眈眈,王安石作为有理想抱负的宋代士大夫,急于改革是必然的,何况他又有幸得到神宗的赏识,有了施展政治主张的可能,他当然希望有所作为。而他的呕心沥血、为国为君献身也是值得称赞的。

只是由于个性里那些过于主观、不通世情的缺陷,他思考问题太过直接、只注重结果,一些革新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显得过于峻急。他用人的眼光更颇有问题,在朝中起用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机分子,这些人借改革之名徇私舞弊,加上一些基层执行者多私心杂念,使得新政推进过程中上下弊端丛生,不免引起百姓的不满、怨恨。

我望着你的脸 看着你的眼_腐烂国度眼望天空_莫让浮云遮望眼

由于王安石名臣的特殊身份,后来《登飞来峰》诗中的多个意象被渲染上浓厚的政治意蕴。“浮云”一说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日”“长安”代表皇帝,所以“浮云”被认为是反对新法、在皇帝前进谗言者。

晚年,由于改革失败,被百姓戏称为“拗相公(脾气又臭又硬的宰相大人)”的王安石,急流勇退,隐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明末通俗小说《警世通言》里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的后悔,应该只是小说家言。王安石的性子从来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语)”“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语)”,对他做过的,他应该未曾后悔过。

千古唯有改革难。写了《登飞来峰》之后,王安石书写万言书、进入中央统治集团、掌控权力中心、大规模推行新法,一展政治抱负,渐行渐远,也的确到达了“最高层”,但少年热情也消磨不少,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执著之心一直未改。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