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庄文如海”“孟文如潮”这句话?

文化 网编 2023-03-12 12:08 174 0

庄子一开始是个管理漆园的小官,叫漆园吏。后来觉得做官不太爽,就不干了。但是大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不当官就只能教书。很显然,庄子教得也不怎么样,我们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干什么的都有,有大侠客子路,大富翁子贡,还有两个学生口才极高,一个是子贡,另外一个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就是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宰我。庄子经常编草鞋来补贴家用,就知道他活着多么的穷了。

有一次,庄子看见魏王,魏王说:“你很穷困啊!”。庄子一听,马上辩解说:“我穷,但是我不困。”穷它是物质上的不足,而困是精神的空虚。一个人穷并不可怕,但是不能困,中国的价值的值,就是人要站直了你才会有价值。

但是没钱还是要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啊。庄子经常就会去向那些有钱,或者贪官借粮食。有一次他去监河侯贷粮,监河侯也知道庄子不好惹,要是你不借给庄子,庄子就编故事讽刺你。要是有人整天讽刺你,你也受不了。监河侯就说:“现在我粮食也不多了,等秋天,我多借给你一些。”这时候,庄子就开始编故事讽刺他,我来的时候在车沟里看见两条鱼,鱼在相濡以沫,就是互相吐着唾沫湿润对方。鱼和我说:‘你看我都快渴死了,给弄瓢水吧!’庄子说我跟鱼讲弄瓢水有什么用啊。你等着,我到东海去和东海龙王商量一下,把东海的水引进来,到大海里去畅游,那多舒服啊。然后鱼就和我讲,“等你把东海的水引进来,我早就变成鱼干了。在枯鱼之肆你去找我吧。

这里可以看出庄子虽然穷但是很傲,他没有低声下气的低头。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庄子的傲,而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记得好像学过,就是说惠子在魏国做官,有人就和惠子说听说庄子要来了,想要来取代你的位置。于是惠子在国内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他说,我知道天上有一种鸟叫凤凰,它非梧桐不息,非练石不食。地上有一只猫头鹰捉到一只腐烂的死老鼠。这时候凤凰从天飞过,猫头鹰以为凤凰要来抢这只死老鼠,于是抬头作怪声。庄子说你这个魏国相的位置就像死老鼠一样我不感兴趣。

大家注意,庄子的庄姓,在当时是非常尊贵的,来自大名鼎鼎的楚庄王的赐姓。楚庄王就是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春秋五霸。庄子要做官是很容易的。另外一点,庄子的学问很深的,《史记》就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那个写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说《庄子》里头还有很多生物学知识。而且,在诸子百家中,文章写得最好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庄子,另外一个是孟子。所谓“庄文如海,孟文如潮”,庄子的文章那是汪洋恣肆,气象万千。而孟子的文章大家读了不少,气势很好,很多排比什么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孟子文章的说理折服,而且被孟子的气势所压倒,一浪高过一浪。诸子百家中的其它人都是把文字看成是工具而已,比如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就是说意思知道就好了。

关于庄子的更多描述,可以去看道教的,但是道教对庄子是神话过的,也就是不太靠谱的。在道教中,庄子是南华真人,所以《庄子》一书就被称为叫《南华真经》。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庄子》这本书。

《庄子》一书

《史记》说庄子原有十万多字,但是现存只有六万多字。目前《庄子》有三十三篇,有7篇内篇,15篇外篇,以及11篇杂篇。基本认为7篇内篇外带《秋水篇》为庄子写,其它的可能争议比较大。因为可能在外篇或者杂篇中有些和庄子的思想不太符合。所以说,我们就围绕这内篇七篇,以及《秋水篇》展开叙述。

内七篇分别是讲大鹏和蓬间雀的《逍遥游》;万物平等,齐论的《齐物论》;讲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庖丁解牛的《养生主》;处世之道和人生态度的《人间世》;思想非常深刻的《德充符》,说了怎么内在精神充实,符合大道,非常深刻;《大宗师》,注意这三个字都是崇拜。《秋水篇》虽然是外篇,但是普遍认为还是庄子所写,讲了河伯的故事,就是说秋天涨水,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也。到了海洋,发现自己太渺小了,然后望洋兴叹。还有关于鱼快不快乐的子非鱼的故事,这个后面要讲一下,还有比如刚刚那个凤凰的故事。

了解《庄子》,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中对自由的渴望,对平等,宽容,旷达的一种描述。大家应该都听过《道德经》中对道对描述,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的大地的精神,就是厚德载物;天的精神是自强不息,而道的本性是自然。这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庄子思想就是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以我们要以道观物,要与道合一。注意一下,这个道不能那么好理解的,因为它不能说,也就是说说出来就不是道的了。如果今天讲老子或者道德经,那么可能就要花上半节课甚至一节课来讲这个道。而且如果讲完了,你们说听得迷迷茫茫,云里雾里那可能就悟道了。如果觉得很清楚,可以描述出来,那就呵呵了,那可能就没懂。

庄子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讲,就是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逍遥游。前三者是逍遥游的前提条件。

齐万物

首先是齐万物,那就是一个无差别的境界。佛教也有类似的描述,但是我认为不如庄子讲得透彻。比如我们拜佛都是这个手势,叫双手合一,也就是不分彼此。也就是齐万物的一种境界。

所以《齐物论》讲了两个东西,一个叫齐物,也就是万物平等;一个叫齐论,就是各种观点也有平等表达的权利。在《逍遥游》里中大鹏和蓬间雀。一直存在一种误解,就是大鹏很伟大,蓬间雀很渺小。但是这并不是庄子的意思,李白因为这种误解才有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里说什么“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百度百科说什么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这根本不是庄子的观点,只能说李白的雄心和毛泽东的野心对庄子的一种误解。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它的能力,是自然的。而蓬间雀飞不过数仞,但是这也是它的能力,是自然的。也就是符合道的,所以蓬间雀有必要去羡慕大鹏吗?没有必要,你要是学大鹏,可能不但学不成,还可能死得很惨。所以说有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害了今天无数中国人,上次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叫《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其中就说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攀比,比来比去,比得自己很纠结,很憔悴。按庄子的观点说,就是你努力了,你就问心无愧了。大家就应该平等,各安其乐。

说到庄子,有另外一个人叫陶渊明,他自己说他是庄子转世。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喜欢陶渊明呢?陶渊明到底有什么好呢?彭泽令没做好,挂印回家种田。田也没种好大家都知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也就是那么几十首,文章也就是那么几篇。你们要去买一本陶渊明文集也就薄薄的的一本。但是林语堂先生却说“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正是他有一个伟大的人格,一个平等的人格。陶渊明儿子在家无人照料,找了个仆人,陶渊明嘱咐儿子说:“此亦人子也,善遇之”。这是一种伟大的胸怀和平等的人格。

还有一个人就是苏东坡,他身上是儒道佛三家都有的一个人,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舍儿郎”。我陪玉皇大帝不显得卑微,陪卑田舍儿郎不显得高贵。这就是齐万物,一种平等的人格。

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就是庄周梦蝶。我们都读过,“庄生晓梦迷蝴蝶”。那到底是庄子迷还是我们迷呢?我们和蝴蝶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只允许我梦见蝴蝶,而蝴蝶就不能梦见我们呢?这便是齐万物。

齐是非

我们非常喜欢辩论,但是庄子说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当然说这句话庄子所处的年代大家都知道是诸子百家的时候,学术争论那是很厉害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辩论是难免的。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大家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应该是平等对待。

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是非,这个标准是不准确的。庄子不是认为没有标准,而是说不能够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独断别人的观点对或不对。庄子反对的是一种独断论,站的角度不同,大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还有就是世界变化得太快,是非标准也在变化。所以《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所以我们要宽容,哪怕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也得同意你有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懂得宽容的人才能够有对待人生这种幽默的看法,幽默的感觉。那么什么是幽默呢?幽默不仅需要敏锐的反应,更需要宽广的胸怀,你有这种宽容之心,你才会有真正的一种幽默的胸襟。北大美学双峰之一的宗白华先生在《论两种人生态度》种总结了一种是悲剧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幽默的人生态度。悲剧的人生态度就是我认为这个世界不完美,有矛盾,我要解决这个矛盾,哪怕是殉于矛盾,就是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把自己牺牲了,那我也在所不惜。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却在这种毁灭中找到更高的价值。而幽默的人生态度就是从不完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用一种对待婴儿的天真烂漫自私的那种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

我们来讲《秋水篇》中子非鱼的故事。有一次,庄子和惠子在渠边散步。庄子看见鱼在水面自由游动。于是庄子说,鱼怡然出游是鱼之乐也。惠子反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惠子说停,是你先说的,你先别管我,你先说鱼是快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注意,从逻辑上讲,惠子的观点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了解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何况是鱼呢。也许下面有鱼在追它,它吓得到此乱跑呢。所以说庄子是没有办法来反驳惠子的观点的,因为从逻辑上,惠子的观点是不可反驳的。

但是从辩论的角度上看是惠子赢,但是从境界上看是庄子赢,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来看是庄子赢。我们不仅要能以逻辑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更要求我们从审美的,境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假如我们什么事情都按照惠子这个方法来质疑的话,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个世界的话,那我们发现中国也好,西方也罢很多美好的事物,很多美好的语句就变成一派胡说。比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按惠子的观点,你又不是山,你怎么知道山看你讨厌不讨厌。还有比如辛弃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有一个女子感动得把她名字都改成了柳如是。

当我们用诗意的,道的眼睛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生机,充满了乐趣。我们心是快乐的。我们也把这个感情投射到自然的身上,鱼的身上。鱼也是快乐的。所以用宽容之心,齐是非这个观点来看待世界,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人生不仅有苟且,不仅有逻辑,更有诗意和远方。

齐生死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死一直是萦绕在我们心中的,终有一个归宿是我们共同的。《红楼梦》中妙玉说古往今来好诗就只有两句“纵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

而庄子对待死亡这个问题有三点,一,死亡就是回家。庄子说“生者气之聚也,死者气之散也”。庄子认为死亡不用那么恐惧,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来源于尘土,复归于尘土。所以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悲伤,还鼓盆而乐,这就是一种对待死亡的乐观的态度。大家要知道,鬼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贬义,鬼就是归去的意思。第二,死亡就是一种休息的状态。“劳我以生,息我以死”。这句话经过放大,夸张就变成今天我们说,“累证明你还活着”。当然,道家肯定是不提倡累的,累了就休息。所以庄子说“之所以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这就是所谓的以理化情,也就是为什么人说圣人无情,因为他理解了万物,知道这是一种必然。

在《非诚勿扰2》中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开追悼会。这个其实表达现代对于生死的很深刻的思考。死后,什么葬礼,什么都看不见了。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办一个,这也体现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态度。

庄子是中国第一个直面死亡的哲学家。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自然而然,我们终免一死,达观的乐观的对待死亡,这也是一种符合道的态度。

逍遥游

人生的最高境界无论你用什么来概括,什么理想国,太阳城,桃花源。核心就是自主,自由,自觉的境界。逍遥游也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与道同游。道,无在无不在,到处都有。我们听过“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或者是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小事物里可以看出大道。所以庄子给出三个方法达到逍遥游,其核心就是以小见大。

第一个,叫练气功,到脚后跟可以呼吸。这个不靠谱,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就不谈了,原文就是圣人呼吸以踵。

第二个是庖丁解牛。讲了一个叫丁的厨师,这牛杀得跟行为艺术一样太潇洒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声音像音乐,姿势像舞蹈。达到了一个技近乎道的境界。胡适的老师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写过一本书叫《艺术即经验》,大家不妨好好理解一下。

第三个是德充符,我们刚才说过,这个非常的深刻。说有的人天生没腿,有的人肩膀比脑袋高,有的人背上长了个大瘤子。庄子说我原本把这些人叫残疾,其实残疾也不对,因为残这个字本身就不是一个好字。所以现在在国外把这些叫做有障碍者。这些人不认为他们有什么残疾,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就是这样,何残之有?所以他们不把自己外在形体当一回事,而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修养。所以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容”,不要过于对自己外在的形貌,形体所纠结,更应该关注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有以道观物的观点,有技近乎道的具体做法,就能达到逍遥游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自在,自由,自觉,潇洒的人生境界。

最后,我们可能没有去读《庄子》,但是很多寓言和成语都是出自《庄子》,比如说望洋兴叹,朝三暮四,坐井观天,聚精会神。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成语中去把握庄子的思想。

如何理解“庄文如海”“孟文如潮”这句话?

如何理解“庄文如海”“孟文如潮”这句话?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