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动漫 网编 2024-03-07 09:50 85 0

你可能知道三国演义原本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从名字就能看出,他跟三国志关系密切。

三国演义里有八个著名段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苦肉计,华容道,空城计,哪些是历史上真有的,哪些是小说家虚构的呢?

没有一个是历史上真有的,通通都是虚构。三国演义里其实还有大量移花接木,添油加醋的情节。

比如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单刀赴会之类,都是真假参半。

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的通俗讲史版本,而是比三国志晚1000年的罗贯中用三国志的基本框架和人物作为史料进行细节填充,从而讲了一套自己的故事。是一次大胆的文学原创。

三国演义故事情景_三国演义故事情节_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小故事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要变化?

很多人讨论这两部书的差别。很容易陷入辨别真伪的大坑,这是很繁杂的任务,三国演义跟三国志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琐碎的细节差异,而是他从群雄逐鹿主题切换到君臣大义主题。

三国志只是讲群雄逐鹿,仿佛一场宫廷竞赛,三国演义则是刘备讨伐汉贼,也就是曹操。

三国志成熟于公元三世纪末的西晋。他其实是三部史书的合集,虽然三本书并列,但开头就是曹操本记。而刘备和孙权就只是传记,显然是把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看作正统。蜀和吴都是给曹家当配角的。

更何况,魏国的主要对手其实是吴国,蜀国是三家里最弱的。但三国演义把重心放在了刘备这个三国争霸的落败者身上,输的核心是匡福汉士,讨伐汉贼。

三国演义跟三国志还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他是用小人物的人情世故取代了大人物的韬略权谋,比如故事开篇。

史书上有一段是袁绍刘表联盟与孙坚两派之间的战争,其实是政治竞争和远交近攻策略的体现。到了三国演义则改为虚构的为争夺玉玺而形成的联合战斗。

还有在三国志里,杨修是死于太子争位的问题。他是曹植最得力的竞选支持者,在曹操最终选择长子曹丕为太子后。就需要削弱曹植一系的势力,避免两个儿子因为势均力敌而发生内讧。

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小故事_三国演义故事情节_三国演义故事情景

杨修之死完全是曹操的政治安排,但咱们在中学语文里学过的杨修之死,那完全则是一个曹操嫉贤妒能的故事。

苏东坡写赤壁怀古,这依旧是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官方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苗头首先出现在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虽然也用了曹姓魏国的年号来标识相关的纪念。

但他在书中议论说,这是不得已,实际应该是秦汉尽隋唐。对于三国时期不得不取魏国来记述三国之士。

宋仁宗时期,程朱理学更加绝对地诠释了儒家的君臣大义,程朱理学既然要讲君臣大义,就要选择批评的靶子。

三国演义故事情景_三国演义故事情节_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小故事

三国演义不完全是创作者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历史和文化思潮互相激荡的结果。而三国演义的大人物按小人物原则做事,则跟他的成熟过程有很大关系。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做过蜀国的官员,等到蜀国投降后。他在司马氏的晋朝仍旧作着高官,他对于三国政权的君主臣子具体的政治,军事韬略,是很熟悉的。

从三国志发展到三国演义中间很关键的一环,是宋朝,元朝的民间说书人和杂剧作家们。最终由平民作家罗贯中整理创作而成。

所以,三国故事是在说书场戏台上丰富起来的,充满了市井智慧,跟陈寿的眼界完全不同。

把三国演义看成是利用历史原型进行文学创造,你才能真正理解它的主题在历史中的流变。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