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文化 网编 2023-03-08 17:14 177 0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文物。下面小编就盘点了几件“逆天”文物,来看看到底是哪些文物以及它们的上榜原因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1 越王勾践剑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越王勾践剑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01 千年不朽

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其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最让人称奇的是,此剑历经数千年,剑身却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据悉,千年不腐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选材好,不含铅;二是出土的墓葬环境好;三是此剑在出土时还带着剑鞘,算是双重保护。

02 历史文化价值高

春秋战国时期,剑成为最主要的短兵器,并成为社会各阶层必有之佩备。这把越王勾践剑,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意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物以人名”,越王勾践的故事广为流传,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2 战国水晶杯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战国水晶杯 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01 材质稀有、工艺水平高

这个水晶杯是由整块优质天然水晶雕琢磨制而制成的,在那个时代这种用料十分稀有。而且水晶的硬度是摩氏七级,质地较脆,相较于其他玉石宝石之类制作难度比较高。这个水晶杯的制作工艺是参照了加工玉料的方式,在2300年前,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02 形制现代

这个水晶杯最大的关注点,在于它的形制非常现代。除了杯壁略厚一点,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不似古人普遍崇尚的繁复审美风格,反而与现代玻璃器皿毫无二致,穿越感极强,令人难以相信是战国时期的器物。

3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01 薄如轻纱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圆形薄体,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重20克,用很薄的金箔制作而成,且含金量高达94.2%,为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最重要的是金箔厚度0.02厘米,在商周时期,这种薄如轻纱的厚度实为罕见。

02 工艺水平高超

制作太阳神鸟金饰要先用自然砂金热锻成为圆形,然后经过反复的锤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第三步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参差不齐的部分,使其成为一个较为标准的圆形。第四步是在圆形的金箔片表面画出整个图形,最后根据已画的纹样反复刻划切割形成镂空。

由于切割工具不十分锋利,要实现纹饰图案的镂空,必须进行反复刻划。而且金箔很薄,边缘总会卷翘,在雕刻完成后,还要再把翘起来的地方一点点锤平。从“太阳神鸟”金箔残留的痕迹分析,至少采用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4 北魏蓝玻璃小碗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北魏蓝玻璃小碗 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01 生产技术发达

在中国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玻璃器皿,但是中国的玻璃制法与工艺与西方玻璃制品不一样。这三件蓝玻璃小碗,出土于大同,是当地学习西方月氏人的制法,自行生产出来的玻璃制品。是真正意义上的钠钙玻璃,而不是我们古代常见的铅钡玻璃,也就是俗称的琉璃。玻璃小碗做工精致,历经千年,色泽依旧鲜艳,为中国玻璃制品的代表产物,体现了当时中国玻璃生产技术的发达程度。

02 玻璃原料稀少

制作玻璃的原料为碳酸钠,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技术,只能通过天然碱来提炼,而天然碱开发又十分困难。原料难得,生产成本高,又易碎,想要大规模去制造玻璃器皿就非常困难,所以出土的玻璃制品非常少。这三件北魏蓝玻璃小碗用料精细,透明程度高,且流传千年,完整度极高,实为珍品。

5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01 填补历史空缺

早在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来形容秘色瓷之美和烧造之不易。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这种工艺就失传了。整整一千多年里,留下的只有对秘色瓷的文学歌颂。直到1987年,秘色瓷莲花碗以一碗之力,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这件莲花碗不是普通日用器,而是一件供奉佛祖的珍宝。它的烧造年代也证明了秘色瓷工艺在五代时达到了高峰。

02 火候把握精准

据史料记载,五代吴越国君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由于只有文字记载,缺乏传世的器物,人们再难了解更多信息,秘色瓷被越传越神秘。而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之难就难在工匠对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就相去很远。如何使釉色青翠、匀净,且稳定烧出同样釉色的高难技术,世人却再也无法得知。

6 春秋早期 子仲姜盘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春秋早期 子仲姜盘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01 工艺技术空前绝后

这是一件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形体较大,盘壁的两侧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的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龙身躬背曲体似于跃入盘内水中。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可谓是传统青铜工艺的集大成者。

此盘使用分铸技术,要在盘底层中嵌进这批动物极其微小之底轴,并且还要垂直,保证不被卡住,让每只动物作360度旋转。所以在合范浇灌铜液的时候,盘与轴的接触之处仅能容纳一层非常薄的泥料,在铜液高温浇铸时使泥料不会脱落,而且使盘底又不能渗漏,此种高难度之铸造技艺空前绝后,后人不可复制。

02 铭文学术价值极高

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7 铜镀金纳白尔筹式手摇计算机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铜镀金纳白尔筹式手摇计算机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01 技术领先全球

十七世纪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计算机的发明:1642年,法国数学家巴斯加成功研发了手摇计算机,然后英国德国各国的科学家,随后也不停改进,推出新型的计算机。虽然这一类的计算机,当时还十分简陋,算数也以手摇为主,但比起之前的年代来,却无疑前进了一大步,更好似隆隆车轮,载着当时西方的科学加速向前。

但事实上,在这个“欧洲国家研发计算机”的特殊年代里,清代初期的中国,也曾一度赶上了潮流。这台手摇计算机装有十个圆盘,用拉丁数字和汉语标注各种刻度,然后通过人力操纵齿轮运转,完成各种运算,使用十分方便。

甚至,比起同时代世界各国的“计算机”来,这台“大清造”的计算机,虽然也是改进的巴斯加的“法国款”,功能却又前进了一大步:“法国款”只能进行加减法,后来改进的“英国款”“德国款”可以进行乘法,而“大清造”呢?加减乘除全拿下,堪称那个时代,一度技术领先全球的计算机。

但奇特的是,这样强大的计算神器,在当时清代的典籍里,却未见有任何记载,而以其构造与计算器上的文字来说,显然这又是清宫造办处的“作品”。

8 清 翠玉白菜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清 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院

01 雕刻技艺高超

此件翠玉白菜,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100%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而且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彰显其制作者的精湛技艺。为台北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02 材质天然

翠玉白菜的原料来自缅甸,翠色晶润淡雅,通透无暇。由于原料的珍贵,且琢磨玉料成为器物相当的费工、费时,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其创意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9 刊谬补缺切韵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刊谬补缺切韵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01 装帧方式独特

刊谬补缺切韵采用的是中国独有的书籍装帧方式——龙鳞装。最早现于唐代中叶,北宋广为流行。龙鳞装从外表看上去,和卷轴装一模一样,但内藏玄机。它的形式是将页纸鳞次相错地粘贴在底纸之上,收起为卷轴,展开之后逐页翻飞,形似龙鳞,故称“龙鳞装”。又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

02 现存孤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龙鳞装书籍制作技术早已失传。用龙鳞装装帧的,传世的实物也只《刊谬补缺切韵》一件,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不轻易对外开放,可见其珍贵程度。

10 清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清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01 胎毛技法

石湾窑善仿擅创,勇于创新,尤其是明清以后烧制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雕塑,并以造型多样、人物塑像千姿百态、神形兼备的风格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素胎金丝猫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工艺,作者黄炳自创了一种叫做“胎毛技法”的工艺,做法是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在器物表面用刻刀、木、竹等工具一丝丝一缕缕地雕琢出动物的羽翎、皮毛、猫咪的胡须和鼻子两侧的毛孔,把猫擒老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

11 清乾隆 各种釉彩大瓶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清乾隆 各种釉彩大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01 001号孤品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也称瓷母,作为故宫001号瓷器藏品,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有着“中华瓷王”的美称,弥足珍贵。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02 烧制工艺

“瓷母”包含了自宋至清,从单色釉到颜色釉、高温釉到低温釉等十几种工艺。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开展,共需要72道官窑制瓷工序,堪称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化石”。

12 清乾隆 粉彩黄釉缠枝纹镂空花卉纹双象耳转心瓶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谁说中国古代没科技?看看这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复制的逆天文物

清乾隆 粉彩黄釉缠枝纹镂空花卉纹双象耳转心瓶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1 吻合程度极高

“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再组装、烧黏起来的。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比例也必须很精准,烧制要得宜,才能合得上、转得动,比例尺寸稍有差池都将无法组装或无法转动。然而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多次计算,重复烧制,不断的尝试与实验,才能得出实际样品。

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据乾隆十八年《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传旨……江西烧造门龙舟、灯触人旋转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烧造一件转心瓶耗费半年多时间,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虽说“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但是繁复的工艺背后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连“土豪”乾隆皇帝都觉其工艺复杂,耗费的财力过多,在唐英的奏者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叮嘱逢年过节烧几个就好。

青铜剑千年不朽,2300年前的水晶杯形制现代化,西汉宫灯构造巧妙、环保意识超前,现存孤品和孤本珍贵又具有研究意义,以及毫不逊色当下的青铜器和瓷器制作技艺......欣赏这些古代工艺集大成之作时,我们不得不惊叹祖先的智慧和造物的匠心!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评论区